Monday 16 September 2013

iPhone 5C - I beg you a pardon?

Apple special event held on the 9th September 2013, Apple's share increased for a bit before the event but decrease dramatically after. Two new iPhone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 the event - the iPhone 5S, and the iPhone 5C. Having two new products coming up in a week sounds like an opportunity of the company, what is e key of pulling the share goes down then?

There are some news and articles said it's because customers are expecting iWatch but they couldn't see anything for the watch during the event; someone said it's because the 5C is not cheap enough for its main target market - China. I didn't think about the effect of not introducing iWatch before I read the article, I do think this could be one of the reasons that pull Apple down - although I don't think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to disappoint their customers. Instead, I strongly agree with the late statement - it is not cheap enough for China.



The 16MB iPhone 5C is told to be sold in USD 99 (= HKD 77.2) with a two years contract, that's why media guess the "C" implicates "cheap" before the event. HOWEVER. The 5C is gonna sell HKD 4688 in retail without any contract.

Selling in USD 99 with a two year contract means cheap? Oh please. There are much more choice if customers are willing to pay that much. What is more, I have to mention - there are some smartphones with famous brands and good quality are selling $0 with contract - not to mention a phone that is selling with HKD 4688 and call itself cheap. It is such a joke.

The failure of the "cheap cheap strategy" does not merely fail to attract price sensitive customers, but fail to maintain their current customers as well. The brand of Apple is paraded as luxurious that sells premium products, but the 5C doesn't looks really like premium products, but normal goods (/even inferior goods), that pull down the value of Apple's brand - which makes their current customers feel they're down graded, and refuse to use Apple's products in the future.


Now, from Apple's official website, we can see that 5C's "C" is stands for "Colour" now - definitely because Apple knows it is not cheap enough to put it in the position of Cheap.

Someone say that Apple is going to place 5C in a lower price as they heard our complaints, but I am not sure if that is real. Or, I am not sure how cheap would they adjust to - we shall see.


Wednesday 28 August 2013

掀起奢侈熱潮の麥當勞

作為一個九十後的我, 出生於一個拿張$20紙幣去吃一個麥當勞套餐還有錢找回來的年代。
當時, 香港的麥當勞的環境就像一家廉價的快餐店, 椅子無論是卡位還是那些在路中心的, 都是那些坐得耐了屁股會疼的硬椅子, 而且店舖裡頭還充滿著一陣油膩的味道。可是, 親民的價錢、香口的食物和在某些比較大的店舖裡會有的兒童康樂設施還是吸引並 留住了他們的顧客。

在不多於十年前開始, 在麥當勞的店舖裡多了一個小而華麗的counter, 那就是Mac Cafe。在Mac Cafe附近的座位、以至地磚和牆壁也是陣過悉心設計與佈置的。那時候,香港還未掀起starbucks風,特地去光顧Mac Cafe的顧客不多,Mac Cafe的座位和staffs也是放著的比較多。

幾年前,麥當勞go under全線裝修, 裝修過後間間分店都光鮮亮麗 - 硬崩崩沒椅背的椅子不見了,有的變成軟軟的沙發,有的變成了有椅背有彈性的彩色膠椅子- 不管是視覺還是觸覺上也舒服無比。







這個變化的意味著什麼呢?
個人認為這是近年「豪華熱潮」衍生的一件產物,當然,也可能是用來跟空降的Burger King抗衡。

什麼是「豪華熱潮」呢?
有沒有發現近年來Starbucks, Pacific coffee etc這些的咖啡店比以前「梗有一間在左近」的7-11還要多? 有沒有發現近年拿著外賣的咖啡杯在街上走的人比以往的多?有沒有發現近來連麵包店如東海堂,書店如誠品的裝潢也高貴豪華得令人想住在裡面?

因為,有這個需求。
因為,generation Y的那些對生活有要求、比起賺不完的金錢更著眼於生活本質的這一群人現在都長大了、有經濟能力了,他們願意花多一點去換取一些他們認為「有這些才算得上是生活」的東西。就這樣,奢侈品的需求大了,很多店舖乘著這個勢都轉型成中價的店、很多本來屬於平價的貨品轉型成品質比較好價格又比較高的貨品,平價商品和高價商品的差異縮小了, 然後,通脹更厲害了。

現在,$20再也不足夠在麥當勞吃個套餐了,即使是那三個全店最便宜的特價套餐也需$21。以我的觀察,現在有大半的人去麥當勞也是吃那三個餐的其中一個。一個特價餐要$21,其餘那些不是特價的餐大概也就介乎於二十五至三十之間,作為一個快餐其實它蠻貴的。但這就是裝修費、是坐在裡面一整天的租金 - 坐多久的選擇權其實一直在你手。

我在想,要是有一天麥當勞不再推特價套餐的話,事情會變得怎樣呢?

Thursday 22 August 2013

何不搞個"yourhktv.com"?

香港的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仍在繼續,政府仍然使用「拖得就拖」的政策。
不知道究竟是程序上如此困難,還是政府獨愛現時兩間擁有免費牌照的電視公司?

這些政治的東西不在這裡談論。
在這裡,我們只談marketing不談政治。

當然,不談不表示不關事。


這場風波早於2009年開始萌芽,到2012-2013年開始進入白熱化的階段。
基於遲遲未發的牌照,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開始擔心,並開始在faceook share 一些上載了在YouTube 的電視節目trailer
幾個月前更把整集<警界線>放上YouTube,以賺得市民的支持。香港的市民很是支持, 大多的feedback都是正面的評價。
在收回那麼多正面的評價以後, 香港電視將更多的劇集放上YouTube以供市民欣賞。

以政府一直以來「不提就代表不用做」的姿態, 發牌的日子看來遙遙無期。
, 香港電視要怎麼辦呢?

我們來看看香港電視的competitors。它的competitors, 大概就是現時的兩間免費電視台 -- TVBATV
ATV的殺傷力不大, 倒是TVB, 它對這行業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 - 甚至說它對香港、海外華人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話也不為過。
我的好幾位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的朋友, 他們說他們也是看TVB的劇集長大的, 有次跟他們細聊的時候才發現, 他們看過的TVB劇集甚至比我還多、他們對TVB電視劇集(和演員)的沉迷程度甚至比我還深! 不得不感嘆一下, TVB, 強呀!

至於海外的他們是怎樣得到這些劇集的呢?

據我的微型非正式的調查,在當年互聯網未流行的時候,有些的他們看盗版光碟;然後在這些互聯網變得如此方便的時代,有些的他們上網下載劇集,或直接在網上看劇集。
當然地,大多的都是從非法的渠道獲得劇集的。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大多數的人都不喜歡付錢看別人免費觀看的劇集,而且現在的互聯網方便死了,以致這類的情況有惡化的跡象。

以前我們說廣告,大都會先想起電視裡面的那些色彩繽紛、在幾十秒裡面完成一個有頭有尾有主旨有意思,且能吸引觀眾眼球的短劇 - 雖然更多人稱它們為tolite break
現在呢?為了避免觀眾能避免它們付了很多錢才買到的幾十秒,很多的廠商都會使用product placement,也就是所謂的「植入式廣告」。

那什麼是product placement (植入式廣告)呢?
夏晨每天在<衝上雲霄II>中喝的紅色vitaminwaterproduct placement; 涼粉在<愛回家>中不時捧著吃的一大罐鉅記杏仁餅也是product placement

不知從哪時起,不止product placement, 連電視廣告這東西滲透了我們的生活,連看個YouTube、或在my tvb.com翻看劇集也要看這些廣告。
哎,當電視廣告這東西移了在網上播的時候,它們還叫做「電視廣告」嗎?
Anyway, you know what I mean.

Product placement, 加上那些在網上出現的「電視廣告」,再加上那些一般在網上出現的interactiv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為什麼不比一般能出現於電視機中的電視廣告和product placement好?在網上找劇集看的那些人一般都比較留意出現於他們電腦螢幕中的影像,跟interactiv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一樣,它們能真正reach到觀眾的機會是比電視中的電視廣告要多。

所以我認為辦免費網上電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而且youtubemy tvb.com等等的視頻工具也能紀錄點擊、觀看視頻的人數,查看收視、獲取feedback以供改進,或是跟廣告商交代; 查看觀眾所在的segments、當前所在的地點、preference、找到該網頁/劇集/視頻的途徑,在網上也變成容易的事,令廠商更容易在合適的地方放置廣告,令他們的宣傳變得更effective、更有效果。

在互聯網還沒有現在的發達、Mytvb.com還沒出現的時候,抽不到空出來看電視劇集,但卻很不想錯過任何一集劇集的觀眾大多會以他們家中的digital video recorder把劇集錄起來,再在他們比較有空的時候再拿出來欣賞的。而以我的記憶,電視台那用來計算收視點數的那些機器是無法recorddigital video recorder把劇集錄下的人數的。這樣就造成了under estimate收視點數的機會 - 雖然這個system一直存在著over estimate收視點數的風險(e.g. 把電視開著但其實沒在看)。

在互聯網開始被流行的應用起來以後、Mytvb.com出現之前,digital video recorders 開始被淘汰了, 因為人們開始發現沒什麼東西是互聯網沒的 - 不只是那些他們錯過了的電視劇集,甚至連海外(如台灣、日本、韓國、美國、英國等等)的電影劇集也能在網上找到,而且是免費的。我所說的這段時間正是當年電視節目的收視開始走下陂、BTfoxy用戶boost up、網上盗版視頻供應商橫行的時代。這時,很多比較年輕的電視觀眾都突然不愛看港劇了,因為覺得它們的內容跟以前的都差不多,而那些「新大陸」如台劇、美劇、日劇等卻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新鮮感。就這樣,看港劇的觀眾就突然的流失了,blame the Internet.

然後,Mytvb.com就誕生了。它只限香港地區的觀眾在網上觀看一星期內的所有節目 - 除了瞬間看地球之外,想重看都市閒情也不是問題,更不用提那些在合家歡時段內播出的劇集了。(話說,我也是靠它才找回歐陽震華在<情逆三世緣>的第一集中說完公孫先生好像黏了鬍子的蔣志光後,對著展昭說的就是「你就是沒黏鬍子的袁偉豪」。)由於Mytvb.com的方便,漸漸的,錯過了節目的觀眾們都選擇在Mytvb.com看重播,instead of 在網上找種子/盗版的劇集。基於tvb能在網上統計紀錄不同節目的點擊率,這使電視台能更準確的統計節目的實際收視。而且如前幾段所說的,Mytvb.com亦可以使電視台能更清楚收看不同節目的target segments和這些audience preferences, that 這些資料有助改善他們的節目。

雖然Mytvb.com的成功不能證明網上電視的可行性 - 因為它只是電視供應商在網上的一個輔助的工具,但無可否認的,它為「網上電視」這個意念踏進了一大步。若政府繼續拖延發牌的話,網上電視能否為香港電視暫時的殺出一條血路呢?網上電視的廣告收益能否暫時的支持著香港電視的開支呢?這時候不是要跟某大電視台看齊、一年賺7.7億,哪怕是1.1億也不錯了。最重要的是以此吸納觀眾,繼而向政府施壓發牌。香港電影何不學tvb, 弄個跟Mytvb.com差不多的東西、搞個"yourhktv.com"呢?

至於單單的網上電視一定不如電視+網上電視云云,電視台之間是否一定要存在著爭鬥呢?是不是只能存活一個呢?個人認為不是,它們不一定要compete directly/成為敵對關係的。

想想,這些電視廣播公司的mission statement 是什麼?

若能給予觀眾自己選擇播放節目的時間的權利,其實電視供應商與電視供應商之間,沒有什麼可競爭的。



餘下能競爭的,就只是電視節目的質素。

Thursday 20 June 2013

放大鏡crossover螢光筆,問你得唔得

考試的日子臨近,與課本、筆記一起生活的日子又到了。

剛才溫習的時候,其中最令我頭痛的事情是 -- 筆記上的字都太小了,非得從網上把原版的lecture slides下載下來看個清楚不可。 
可是這就是有點費時,我要是想上網看的話,幹嘛要把它打印出來呢?

這時我看了看手上的螢光筆....
                
中間的部分是透明膠片!

本來是見它好看才把它買下來的,但現在一心希望它中間的那片膠是凸透鏡!
是凸透鏡的話就好了,也代表著螢光筆裡「內置」了放大鏡,到時就方便多了。
可是....實驗結果如圖 -- 膠片下的字體不但沒有增大,反而縮小了,我的夢幻滅了。

不知道市面上有沒有「內置」放大鏡的螢光筆呢? 
我覺得這個product會有一定的市場哦。
人口老化的趨勢是其一,面子的問題也是其中一樣(眼雖不好,但死也不會用放大鏡/老花鏡,因為好醜/怕沒面子)。
再加上現時退休的年齡有上升的趨勢,而且又提倡「活到老,學到老」,到了「需要使用放大鏡」的年齡仍要用螢光筆的機會也不低。
再者,雖說現時趨向電腦化、但年紀比較大一點的大多prefer用一些傳統點的工具(其實我也比較喜歡把lecture slides印出來看,覺得這樣比較方便take notes...是年齡大了嗎...? Σ( ̄。 ̄ノ)ノ)

既然中間已經弄了片膠片,那麼為什麼不順道弄個迷你放大鏡在中間呢?
成本應該不差多少的是吧?
但這樣簡單的轉一轉,就可以多一個賣點、吸引多些顧客、推高一點價格了啊。

但當然,價錢太貴的話會買的人不多 - 至少我是不會買的 (´・_・`)

Thursday 6 June 2013

ASAHI 牛奶

在Facebook看到阿信屋post了這幅圖片,說他們新番了這款牛奶:

                           

Facebook不是重點,阿信屋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這件產品的*point of difference (POD) 是什麼?
是...它們是日本製法式牛奶?
但為什麼法式的牛奶要強調自己在日本製?我不解。

一款產品有26款不同的包裝,大概就是為了刺激消費者想集齊全套產品的「強迫症」,以刺激銷量。
雖然理性上知道罐上的那些女孩是日本超人氣組合的成員,可是...
我試著想像了一下自己拿著這款牛奶在街上喝,覺得有點噁心,不知道為什麼跟那些什麼痴漢啊、吹氣公仔之類的連結起來了。
也許是我腦子不好吧。但真的有點噁心。

本來還以為罐裝牛奶這產品的target segment多是女性,因為喝牛奶的女性本身好像比較多 - 她們貪喝了牛奶後皮膚會白白滑滑嘛。
可是,從這日本製的法式罐裝牛奶的包裝看來,它的target segment似乎是男性。
這是罐裝牛奶跟盒裝鮮牛奶的分別,還是ASAHI的罐裝牛奶跟其他的罐裝牛奶的分別呢?

不解歸不解,從facebook上的評論得知,consumers對這款牛奶的評價還蠻不錯的,很多都説它不錯喝。也許我回港後也該買一罐來試試看 - 呃,把它倒在透明玻璃杯中喝。

所以說,word of mouth 的威力真大。







*Point of difference (POD)
Point of difference就是point of parity (POP)的朋友。
如果說POP是作為某類產品的入場卷的話,POD就是一樣產品跟其他同類產品的相異之處。
E.g. ASAHI跟其他同類型的罐裝牛奶的POP是 - 它們都是用鋁罐包裝的奶類產品
       ASAHI跟其他同類型的罐裝牛奶的POD是 - ASAHI是日本製的法式牛奶

Thursday 23 May 2013

Shake Shake 熊仔餅(小熊餅)


剛在Facebook看到蘋果動新聞說"細細粒"(陳嘉佳)和Bob挑戰樂天小熊餅的最新食法 - 將整筒的小熊餅搖動三十分鐘至所有的小熊餅的內內外外都融為一體, 變成一顆巧克力球為止。

雖然我不太喜歡蘋果日報以"球形人"這個不尊重別人的term來稱呼兩位, 可是當中的內容倒是蠻吸引的 - 因為所有有關7Ps (Product/Service, Promotion, Place, Price [the basic 4Ps]; People, Physical evidence, Process [the additional 3Ps for services])的事都是我想跟你們分享的事哦。

看了蘋果動新聞的影片, 再去Google搜索了一下, 這陣子果然吹起一陣"樂天熊仔球"的風氣。這風氣似乎在日本傳過來的, 讓我們去片:


片中的這個男人花了三十多分鐘去搖那筒小熊餅, 其實他早就在頭一分鐘的時候已經根疲力歇的了, 可是他還是繼續的堅持了三十幾分鐘 - 最後他成功了, 真不枉他費了一番功夫。

在吃的時候, 他說了一句我唯一會聽的日文- おいしい (好吃)。

我想, 用努力和汗水換回來的東西通常都不會太差。


本來看蘋果動新聞, 遠遠的看見這顆巧克力球都覺得很有趣, 很想試下玩, 看看能不能搖出巧克力球的。可是當我看完這段YouTube的影片後, 我不得不承認那層表面溶溶的巧克力球有點噁心。

糾結的是, 即使如此, 我都想試玩一次。
因為很有趣, 所以好想試; 因為有機會失敗, 所以好想試; 因為很有挑戰性, 所以好想試。
就因為這個原故, 出現了網絡瘋搖小熊餅。


不知道這個新食法的始創者是誰, 但這再次證明了*Word of mouth (WOM) 和**social media的威力。

如果這是樂天小熊餅的其中一個marketing strategy, 那我就太佩服他了, 竟然可以用WOM和social media的威力發揮到如此極致。如果那是樂天小熊餅的其中一位用家, 那我就更佩服他了, 竟然可以無聊到如此極致的地步。不是單單的無聊, 還是有恆心的無聊呢, 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


吃小熊餅有樂趣之餘還可以甩走拜拜肉
兩手同時拿著一筒勁搖三十分鐘又得
兩手交替各搖十五分鐘亦得  得左
Shake Shake 小熊餅   冇得彈


Wednesday 22 May 2013

麥當勞新產品の黑白配


M記近來推出不少的新產品,比方說較早之前推出的麥趣飯,現在又有各種的黑白組合 - 黑白漢堡、黑白珍珠奶茶、新地。


看著這些的"奇奇怪怪"的新產品, 我倒覺得蠻興奮的, 因為這次的target segments很明顯, 而且看著覺得蠻有創意的,我都好想去試一下,看看那究竟算是「創新」,還是「搞怪」。

以前麥當勞大多target小朋友和標榜自己便宜, 但自從它幾年前決定全線(豪華)裝潢之後, "便宜"應該不會再是它主要的賣點。現在在麥當勞裡面坐其實跟在Starbucks坐沒什麼大差別 - 除了那陣油膩的味道之外。("麥當勞全線豪裝" 這個話題會在大概7、8月份的時候繼續詳細討論。) 這一次, 麥當勞主要的target segments不再是小朋友了, 卻似乎是一班喜歡嘗試的、對一些特別/創新的ideas/產品有興趣的、又或者是那些喜歡日本and/or台灣的年輕人。



我猜, 麥當勞這次的這個新系列是源自日本Burger King的竹炭漢堡(上圖)。 Burger King的這個竹炭漢堡真的看似要多黑有多黑; 相反, 麥當勞的黑白系列則在黑中帶點白、白中帶點黑。麥當勞這樣做除了可以避免被指抄襲之外, 還可以利用當中顏色的對比來互相襯托、互相點綴, 令它們看起來順眼點、時尚點、出平面廣告都容易點。

在香港的麥當勞推出這黑白系列之前我在網上看過一些內地食客對黑白漢堡的評論 (因為這新系列先在中國大陸推出), 說黑漢堡和白漢堡的體積都小得可憐、吃完兩個都不夠平日吃一個的飽。內地的食客大多的抱怨都在於漢堡的體積, 相反, 評論味道人反而缺缺, 那看來黑白漢堡在中國大陸的問題就只在於它的體積了。由於香港比內地晚一點才推出這個系列, 不知道麥當勞有沒有汲取之前的經驗和聽取顧客的評語, 才出改善後才在香港推出呢? 這因為我人不在香港一時之間未能搜集到第一手的資料, 但從網上的餐單看來, 黑白漢堡的體積應該跟平日的差不多 - 至少黑(白)漢堡餐中的那個應該不會太小, 不然它憑什麼賣這麼貴啊?

不知你們吃了這個新系列中的產品未呢? 有的不妨分享一下你對它們的感覺 (e.g. 好吃嗎? 奇怪嗎? 珍珠硬嗎? 白珍珠真的有白飯味的嗎? etc.)

Saturday 11 May 2013

Apple要求ISO版Line不再有應用禮物共享功能 - 虧最大的會是誰?


聽說是Apple向Line要求移除禮物共享功能的,我看蘋果新聞的時候,看到說不只是共享功能,連Line的金幣也不能用IOS買了。不知Apple這舉動用意何在呢?是讓target segment顯得更明顯嗎?還是有其他什麼的用意?

據我所知,在香港用Line的人不少,特別是在Whatsapp說要收費之後。(雖然Whatsapp在之後的某一天又突然說不收了)儘管身邊都有很多人說$7.0是合理價廿並爽快的付款了,可是其後我發現Line的聯絡人名單上的人就突然的多了好多。也是的,明明是同類的產品,一個要付費,另一個不需要付費,即使file大了點,但有生動「抵死」的圖畫表情作賠償,一般人都不會理會太多,就只是轉個account而已。

不能使用共享功能的話就算了,至少不會影響到Apple自己的用家,反正都不是自己的事嘛,誰會在買機之前想「啊,買完這個之後不能跟誰誰誰share我那可愛的饅頭人sticker了」哎,別傻了。但若這個變動會影響用家自己買stickers的話 (ie.不能買金幣),那就不同說法了,為此而選擇不買iPhone的可能性會比較高 - 雖然也不見得會成為電話戰場中致命的關鍵,但影響總會有的。

以電話市場現在的趨勢來看,iPhone已經被Samsung的Galaxy系列拋離了很多,而現時的手機用戶對於不同牌子的適應力也比早期的強 (因為已經跨過了系統不同的關口)。現在的iPhone使用者若不是Apple的loyal customers就是那些用慣了IOS不想花effort學習另一種系統的用家,不然就是late adapters。雖然Line users和現時的iPhone users的target segments沒有必然性的重疊,但這也代了iPone可能很難再reach到新的市場。也就是說,若Apple不能抓著現時IPhone用戶的心而讓客源繼續流失的話,Apple可以專心的開拓它的電腦市場了 - 因為它將會連現在在電話市場中佔有的位置都沒有。

單單用Apple對一個Apps所作出的舉動來斷定它會失利可能有點誇張,但導火線本身的問題從來不需要大。

Thursday 9 May 2013

潮流推向Apps廣告?


昨天下午的時候聽朋友說「facebook主要集中在朋友圈內,現在應該focus在開發apps以作宣傳」。

聽到的時候我沒太上心,只是認為這是一個蠻創新的念頭。

但當我今天看到它的時候,我知道marketers都應該認真的正視它的。


OREO的這個game看著好像蠻好玩似的,而且它的玩法也跟它平日的slogan一樣:「一擰、一舔、一浸」。
這個廣告/遊戲/App,我給十分。

不過話說,除了第一次吃OREO的時候試過跟這三個步驟吃之外,通常都不會這樣吃(因為不覺得這樣會特別好吃)。
不知其他人是怎吃OREO的呢?

Tuesday 7 May 2013

<自打嘴巴>

在ipad mini 剛出的那個時候,我曾大力的嘲笑過它,問是否因為Steve Job生前說不要弄7寸平板電腦的市場所以才弄個7.9寸的iPad mini來爭小型平板的market share。
那時,我說iPad mini的positioning不清楚、target market不清楚、用處也不清楚,因為在Apple 的products中,要輕便的話有iPad; 要耐用和"pro"的話也有mac book;要更小更輕的也已經有iPhone, 那iPad mini還可以posit在哪呢?沒有吧,除了終極的Loyal customers之外沒有人會買的。 可是,現在我手上拿著的可就是那「positioning不清楚、target market不清楚、用處也不清楚」的iPad mini。

我不是Apple的忠實fans (事實上,我一直都在「抽」Apple的「水」),也不算是那些看見別人有又想擁有某樣東西的人(可能就有那麼一點點啦),在買每樣high involvement 的東西的時候都會先隨感覺再恆量實際需要才作決定的,所以買iPad mini的這個決定確實有我的原因 - 雖然我不願承認。

就如某年看完Steve Job的iPhone 3發報會之後被iPhone的外型吸引了一樣,我被iPad mini的外型吸引了 - 它的線條、它按鈕的位置、它隱藏鏡頭的方法、它背後那若隱若現的毒蘋果、還有的就是就連iPad 2都無法與它相題並論的 - 左右兩邊margin窄身的設計。個人認為,設計和美感是high involvement products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一個evaluating criteria,因為其實大家都好想多少的炫耀一下那些想了幾個晚上、捱了幾個通宵後還得咬緊牙關才捨得買的「戰利品」。人嘛,多少都會有點虛榮心的。即使那「戰利品」有多好、有多貴,但不好看的話總好像差點什麼似的,炫耀的時候也好像不夠暢快  - 這是以我作為女性的角度看,男性好像比較著重產品的內涵。可是,外型是我選擇iPad mini而非galaxy note 8.0的最大關鍵之一。

最初想買一部平板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想要一部輕便、方便携帶、電池壽命長和方便打字的,因為我想把工作帶到coffee shop裡去。在我工作得累了的時候,很喜歡去coffee shop坐坐,算是換個環境繼續工作、免得看來看去都是同樣的四道牆和手上的notes,叫自己活活鬱死。而且,適當地轉換工作環境還可以加快工作效率呢!本來其實我是打算在回港後慢慢存錢買mac book pro的,因為mac book的電池耐用、設計精奇,更重要的是,由於它價值不菲,不會整天都想要換新電腦(也基於設計的理由捨不得換了)。可是,現在這情況太迫切了,又不想突然地一擲千金,那我想iPad mimi或Galaxy note8.0會是現在我雖要的東西 - 因為我手上有lap top、有超細顯示屏的智能電話,而重要的是,我還不想把它們換掉、它們還可以做到那些我想它們做到的東西。它們很好,只是市面上出現了那些更好的產品,令它們遭人唾棄。但是,科技這東西我們是追不上的,而且,為什麼要追呢?這是一個迷思。

在決定了要買小型平板以後,首先出現在我腦海的是iPad mini和最近才發行的Galaxy note8.0。看了很多YouTube的影片和數據資料的比對後還拿不定主意見 - 因為看似Galaxy note8.0的功能比較創新、產品本身也比較新、還有電話功能;可是雖然大家都是500萬象素,但﹐iPad mini拍出來的相片比較優、價格也相對地便宜、外觀也比較好。於是,在床上翻滾了一個晚上後,我選擇了iPad mini, 因為Galaxy note 8.0給我的感覺跟我電話好像,而然,我不想要亦不需要兩個電話,也不想把我現在的那換掉。另外,對於之前沒有任何Apple產品的我來說,選擇iPad mini可以讓我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的apps - 現在不管是Google play store的還是Apple Store的都可以用了。

嘴巴的確是被自己打得蠻痛的,但我知道它會合用。
看書的話這個size是最爽的了。

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一部,但我相信它是最適合的。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又或者覺得內容有趣的話, 請以後繼續過來消遣一下, 我會繼續努力的把歡樂和marketing帶給大家。

如果你想看更多我寫的那些marketing的文章, 而又不厭棄我那些有點破的英文, 你可以進入以下的網址繼續收看:
http://captureeverymin.blogspot.com.au/